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

中國科學院發現「超級地球」 或有類地生命👌


 中國科學院發現「超級地球」 或有類地生命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由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牽頭的國際研究團隊,宣布發現一顆位於宜居帶的超級地球「Kepler-725c」,已將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天文》上。(圖/翻攝自央視)

[NOWnews今日新聞] 中國科學院的團隊近日公布新發現,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發現一顆位於宜居帶的超級地球「Kepler-725c」。雖然關於解開該星球的神秘面紗、人類移居其他星球的目標還很遙遠,但對於「人類是否為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等宇宙謎題的真相,或許又更進一步了。


綜合《央視》等中媒報導,這顆「Kepler-725c」是由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牽頭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0倍,圍繞著一顆名為「Kepler-725」的G9V型宿主恆星運行。該宿主恆星的光譜型與太陽相似,但比太陽年輕,僅有約16億年的歷史,表面的磁場活動比太陽活動更為劇烈。


報導指出,「Kepler-725c」位於Kepler-725的宜居帶,也就是適合液態水存在的區域,而水被認為是類地生命誕生的關鍵條件。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研究員顧盛宏介紹道:「『超級地球』在一個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附近的宜居帶裡,也就是說,它有可能存在類似於地球上的碳基生命。」


此成果已於6月3日發表在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也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凌星中間時刻變化(TTV)反演技術」,在類太陽恆星的宜居帶發現此類行星。


《中國科學報》引述論文第一作者、雲南天文台青年副研究員孫磊磊的說法,指出過去「Kepler-725c」一直沒有被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似乎躲在了盲點中,但這次科學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凌星中間時刻變化(TTV)反演技術,透過觀察Kepler-725行星系統中,另一顆行星穿過宿主恆星表面的時刻與公轉軌道周期的微小偏離,成功推斷出它的存在。


若用類比來形容,TTV反演技術就類似於透過觀察時鐘走得快慢,來判斷是否有隻「看不見的手」在悄悄撥動時鐘指針;不需要看見待發現行星遮擋宿主恆星的過程,也不需要檢測宿主恆星在視線方向發生輕微擺動,而只需測量與待發現行星軌道共振的另一顆行星的凌星時間,就能間接感知待發現行星的存在,也是與傳統的「凌星法」、「視向速度法」的主要不同。


顧盛宏表示,此次建立的新途徑和相關研究結果,將為中國未來的太空天文任務,提供新的觀測目標和探測技術支持,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間望遠鏡、地球2.0項目等。



我們的宇宙鄰居?揭「地球10倍大超級星球」 Kepler-725c恐有生命跡象


鏡週刊~彭薇



中國科學團隊發現的超級地球「Kepler-725c」,位於適合液態水存在的宜居帶。(示意圖 / pexels)

人類恐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體!中國科學院最新研究震撼國際,成功發現一顆潛在適合生命存在的「超級地球」——Kepler-725c,不僅位於「宜居帶」內,還繞著一顆與太陽極為相似的年輕恆星運行,被視為尋找外星生命線索的一大突破。


地球10倍大的「超級地球」現身!據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國際團隊在頂尖期刊《Nature Astronomy》上發表的研究,這顆名為Kepler-725c的行星,其質量約為地球的10倍,被分類為「超級地球」(Super Earth)。


「超級地球」環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公轉,週期約為207.5天——與地球繞太陽所需時間相近,這代表其氣候與光照條件有可能與地球相似。


類地生命有機會?宿主恆星年輕有活力。更令人震撼的是,Kepler-725c的宿主恆星年齡僅約16億年,遠比太陽年輕,表面磁場活動也更劇烈。這種活躍特性可能會對行星的大氣組成與生命形成產生關鍵影響,是研究早期行星生命發展的寶貴樣本。


科學家指出,這顆行星距離地球約1.6億天文單位(AU),恰好落在所謂的「宜居帶」(Habitable Zone)內——也就是恆星系統中可能存在液態水的區域。


宜居帶被科學界視為生命誕生的關鍵條件,因為液態水是碳基生命(如地球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Kepler-725c不僅位於這個區域,也具備適當的公轉週期與穩定的光照環境,讓它成為目前極具潛力的「地球2.0」候選者。


這項發現不僅有助於推進「外星生命搜尋」的前線,也再次挑戰人類對宇宙孤獨性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