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太陽(直徑約139萬公里)

太陽直徑約139萬公里距離地球約1.5億公里



關於宇宙距離的註釋 在天文學中,距離以光年為單位進行測量,其中一光年是光在一年內傳播的距離 - 10萬億公里。由於歷史原因與測量到附近恆星的距離有關,專業天文學家使用秒差距單位,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 天文學家用哈勃定律計算到遙遠星系(距離超過2000萬光年的星系)的距離。根據哈勃定律,宇宙正在以這樣一種方式膨脹,即遙遠的星系以與它們的距離成正比的速度相互後退。經濟衰退導致來自星系的輻射轉移到更長的波長 - 紅移。通過測量紅移和比例常數(稱為哈勃常數),天文學家可以確定到星系的距離。 現代天文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準確確定哈勃常數,這是宇宙膨脹速率的量度。目前,它的精度約為20%,因此我們通常通過說「大約1億光年」來修改距離。我們在整個相冊中假設哈勃常數的值對應於距離為3000萬光年或1000萬秒差距(H0 = 60 km / s / Mpc)的源每秒600公里的衰退速度。


太陽系

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熱電漿理想球體,通過其核心的核融合反應加熱到白熾。太陽主要以可見光、紫外線和紅外線的形式輻射能量,是地球上生命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太陽的半徑大約是 695,000公里,或地球半徑的109倍。它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30,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維基百科
表面溫度: 5,772 K
光度: 1 L☉
距離地球: 149,600,000 公里
半徑: 696,340 公里
質量: 1.989E30 公斤
星等: -26.74
絕對星等: 4.83
3D 模型


太陽系是太陽和圍繞太陽運行的物體的引力束縛系統。
這些物體中最大的是八行星,從太陽開始依次是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兩顆氣態巨行星星和土星);和兩個冰巨星王星和海王星)。
太陽系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當時分子雲的緻密區域坍塌,形成了太陽和原行星盤

所有四顆類地行星都屬於內太陽系,表面堅固。相反,所有四顆巨行星都屬於外太陽系,沒有確定的表面,因為它們主要由氣體液體組成。太陽系99.86%的品質在太陽,其餘品質的近90%在木星和土星。天文學家們有一個強烈的共識,即太陽系也有九顆矮行星,它們由一個小行星帶天體——谷神星組成;五個柯伊伯帶天體——冥王星奧庫斯豪米亞誇爾和馬克馬克;以及三個散盤天體——公厄裡斯塞德娜

有大量較小的天體圍繞太陽運行,稱為太陽系小天體。這一類包括小行星彗星半人馬座、流星體行星際塵埃雲。其中許多天體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1.5-4.5天文單位)之間的小行星帶,以及海王星軌道外的柯伊伯帶(30-50天文單位)。六顆主要行星,六顆最大的矮行星,以及許多較小的天體,都由天然衛星環繞,這些衛星通常被稱為地球月球的“衛星”。木星的衛星木衛三和土星的衛星泰坦兩顆天然衛星比最小的類地行星水星大,儘管它們的品質較小。

太陽系不斷被太陽的帶電粒子太陽淹沒,形成日球層。在周圍星際介質的推動下,太陽風在75至90天文單位(終止衝擊)處開始減速,然後停止,導致日球層頂,即太陽系與星際空間的邊界。太陽系最外層的區域是奧爾特雲,是長週期彗星的來源,從2,000天文單位延伸到太陽系引力影響範圍的邊緣,最高可達200,000天文單位(3.2光)。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星距離太陽系4.25麗茲。太陽系圍繞銀河系的銀河系中心運行,作為其獵戶座支線的一部分,距離為26,000光年。(全文...)